全球化的形式和重心都在发生改变,而法国和欧洲却囿于内部的争论、受西方自由主义全球化旧观念的束缚、抱守经济金融陈规不放,看不太清楚这一形势。
法国《回声报》
这一倡议也为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没有共同发展计划、强行推动的自由主义民主化遭遇失败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该倡议将通过大量港口、铁路、公路、金融和电信等基建项目,填补欧洲和东亚之两大“繁荣极”之间的人文、政治和经济真空,能源丰富的中东地区甚至更远的非洲也有望从中受益。法国有三个很好的理由对此感兴趣。
从经济角度看,它能把中国的计划模式引入国际合作当中。这个金融波动剧烈、动荡不安的世界迫切需要通过一些多边新工具(如亚投行)来提供一些长期的项目,并建立新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
中国希望与欧洲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新丝路沿线开拓市场,并在技术、管理和商业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在交通运输项目和城市服务领域(在供水、电力、照明和酒店方面,法国处于先进地位),以及一些针对第三方(如非洲)的伙伴关系方面,欧洲都将能够获得机会。
欧洲应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围绕着“新丝绸之路”计划制定发展路线图,并将其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所提出的总额达30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对接。
从政治角度看,这一倡议将有利于推进发展,遏制从中东经北高加索直至中亚的伊斯兰主义蔓延势头。这一倡议还将促成中国与俄罗斯的许多项目,包括大型油气合同以及在西伯利亚的合作项目。对中国而言,西进将可避免与美国对抗,通过建设海上“珍珠链”来打破封锁,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回旋空间。
第三个原因是,它有望成为新多边主义的一个模板。一方面,围绕着各个项目会出现一些新的多边机构,并将通过成果来判断优劣。另一方面,它也将有助于提高上合组织等现有机制对欧洲国家的开放性。欧洲和俄罗斯或许可以借此找到新的对话平台以及更灵活的合作,尤其是筹措到乌克兰重建所需的资金。
我们应当抓住这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线。要转变政策思路,要利用经济项目的力量,给我们的企业明确的指引。不仅欧盟和成员国应为此而行动起来,而且欧洲地方政府、商会、企业、大学和智库也应参与其中。
来源:法国《回声报》
作者: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