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林民旺:为何俄罗斯对“一带”态度由消极转积极
03-31-2015 | 作者: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林民旺

  

俄罗斯的担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俄罗斯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可能伤害到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二是中国的战略进取有助于减弱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增强它们对俄的外交独立性。这都是俄罗斯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大了对周边外交的工作力度。“一带一路”的倡议发展为国家大战略后,国内外各方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辐射中国周边西、南、北三个方向,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与否就成为检验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换言之,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家就更倾向于将中国崛起看作是其发展机遇,认为其中所蕴含的机遇要大于挑战。

在“一带一路”所辐射的近邻中,俄罗斯、印度、印尼分别是区域内的大国。这些区域大国的支持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从现实主义的大国政治理论出发,很容易就可以推测到,地区大国肯定不会大力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然而,现实却是复杂的。

俄罗斯由消极转积极

20149月,习近平主席展开了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南亚三国的国事访问。“一路”得到了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的积极响应,却并没有得到印度的积极响应。同样,东盟大国印度尼西亚对“一路”也颇有疑虑,仅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佐科倡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构想存在契合之处,双方可以携手打造“海洋发展伙伴”。

“一带”提出之初,俄罗斯也颇为谨慎,国内各方都表现的相当冷淡,甚至持质疑的消极态度。可是到20145月,普京访华时,俄罗斯就明确表示,“中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重要,高度评价中方愿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考虑俄方利益。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双方将继续深化两国主管部门的合作,包括在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共同项目”。显然,俄罗斯的态度已经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参与。

那么,问题就来了:周边大国怀疑“一带一路”应该是常态,符合我们对大国政治的基本预期。但是俄罗斯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显然,经过中俄间的磋商和沟通,俄罗斯已经不用过于担心“一带一路”对它的消极影响,认为利大于弊。

在俄罗斯的不少战略家看来,中国当前的“一带一路”显然是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民族复兴战略息息相关,与“两个一百年”的实现也是紧密挂钩在一起的。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更是意在助力“一带一路”的推进。俄罗斯部分战略家认为,相比较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带一路”的优势是综合性、多方位的,包括人力、产能、技术乃至管理,更大的优势在于较为充足的资金。周边国家大力响应“一带一路”,加入“亚投行”,显然是看到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可能性,以借此发展自身经济。

在此基础上,俄罗斯的担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俄罗斯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可能伤害到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二是中国的战略进取有助于减弱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增强它们对俄的外交独立性。这都是俄罗斯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俄罗斯的担忧之一:西伯利亚铁路

具体而言,俄罗斯直接的担忧来自“一带”的建设将会影响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升级计划,进而给俄罗斯发展远东西伯利亚计划带来不利影响。

20137月俄罗斯政府为满足俄罗斯东部领土的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当地工业基础,促进矿产开发,巩固俄罗斯跨欧亚大陆运输系统的重要地位,特别制订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加尔—阿穆尔铁路 (贝阿铁路)现代化改造方案,计划耗巨资进行铁路的大改造。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起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全长9289公里。贝阿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全长4234公里

俄政府意在通过这一庞大的改造工程,提升俄罗斯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运力,实现俄罗斯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大目标。然而,“一带”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却可能大大分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量。中国会选择由新疆经由哈萨克斯坦到欧洲的运输路线,因为这条线将会更加快速便捷。可以预期,如此一来,货运量将会从西伯利亚大铁路分流出去,届时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将无利可图,迟滞或阻碍俄开发远东与西伯利亚的大目标。

现在,俄罗斯并不需要过于担心这一点。201410月,李克强总理访俄期间,中俄签署了高铁合作备忘录,提出推进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对俄罗斯而言,这是重大利好。

一来,俄罗斯可以充当中国商品运往欧洲的过境运输国,同时借此机会改造俄罗斯运输线路的基础设施和物流。这不仅给俄罗斯带来直接收入,还有助于推动俄罗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俄罗斯一直苦于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仅北京至莫斯科高铁的总投资额就高达3500亿美元。在欧亚高速运输走廊的建设中,俄罗斯需要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因为诸如高铁是由中方提供技术、资金和设备,项目落成后由中方运营。

二来,俄罗斯也不用过于担心中国与中亚国家建设的运输走廊将会导致大量分流,因为中国经由中亚的高速运输通道显然需要途经多国,中亚、中东国家内部的不稳定也给“一带”建设带来很多隐患。加之中亚、中东高速运输通道的运行需要多国线路连接起来,进行彼此间的协调。而北京至莫斯科高铁的运输时间届时将从6天骤减至2天,相信北京至莫斯科的货物运输时间届时也会大大缩减。俄罗斯更有理由相信,中方货物届时会更多地选择经由俄罗斯至欧洲的线路。另外,黑龙江也已经开始铺设从哈尔滨经满洲里、同江、绥芬河通往西伯利亚铁路及贝阿铁路的线路。这对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俄罗斯的担忧之二:在中亚影响力

俄罗斯对“一带”的战略忧虑则在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将有助于它们减弱对俄罗斯的战略依赖。“一带”建设要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的做法事实上可能涉及未来的地缘政治风险,例如中--乌铁路采取标准轨,而俄罗斯国内铁轨则是宽轨。对此,俄罗斯是高度敏感的。

 

同样,中国给哈萨克斯坦、蒙古都提供了直接的出海口,也是俄罗斯颇为关注的。俄罗斯世界事务委员会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积极活动已经使俄罗斯在中亚经济领域中的影响严重下降,使俄罗斯丧失了作为中亚各国优先考虑的主要经济伙伴的地位。”

  基于此,中国的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方意欲推进的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基金的,其实一直得到了来自俄罗斯方面的障碍。

  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加强了其在中亚、蒙古的存在,显然对俄罗斯而言并非好事。同时,俄罗斯也有理由担心,中亚国家会在“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之间进行不同的选择。而俄罗斯则选择了以参与“一带”建设来保障自身战略利益的做法。

  换言之,在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一带”建设中,俄罗斯要获得一定意义上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要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契合,在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中俄要“实施共同项目”。

  例如,20149月,中俄蒙三国元首在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期间首次举行会晤,商定在中俄、中蒙、俄蒙双边合作基础上开展三方合作,明确了三方合作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领域。三国元首商定将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改造、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对接合作,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合作,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

  总而言之,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持,既源于其现实担忧得到化解,也源于中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得俄罗斯可以以积极参与的态度来影响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俄罗斯这一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东边受到的压力太大,俄罗斯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这决定了当前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程度。

  这一看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此一来,未来随着俄罗斯东边压力的减小,它对“一带”的支持力度也将会逐步减小。时不我待,此时不正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期吗?

  

 

作者: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林民旺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