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赵晋平:“一带一路”建设:贸易投资合作是关键
03-31-2015 |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博士 赵晋平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正在逐步成为区域各国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区域稳定和繁荣。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跨境贸易投资活动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凸显

这一区域的贸易投资活动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跨境贸易和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3年期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9.7%,而一带一路相关57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1%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期间,丝路地区的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3.4个百分点(参见表1),对于带动全球贸易投资复苏发挥了较大作用。二是丝路各国经济增长对跨境贸易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据测算,丝路国家平均的外贸依存度2000年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达到34.5%,远高于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参见表2)。这表明这些国家跨境贸易在推动本地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区域整体保持了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区域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1990年这一区域对外贸易整体实现盈余,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2.1%2000年这一指数提高到12.5%,优势有所扩大;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经济因素影响,这一指数有所回落,下降到9.5%,随后几年保持了10%左右的水平,整体外贸盈余持续稳定。四是这一地区具有吸引外国跨境投资的较强优势。1990年,丝路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相对于GDP的比例是1.5%,低于1.8%的全球平均水平;2000年差距仍然存在,2010年以后,这一地区的引进跨境直接投资能力指数开始超过全球平均值,2013年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达到6.3%,不但高于全球平均1.9个百分点,而且比2000年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跨境直接投资净流入增长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1  世界与丝路区域增长形势比较

 

GDP年均增长(%

贸易年均增长(%

外资流入年均增长(%

世界

丝路区域

世界

丝路 区域

世界

丝路 区域

增长(%

贡献率(%

1990—2000

2.8

3.7

17.8

21.0

17.4

6.4

11.3

2000—2010

2.6

6.7

44.3

1.5

18.9

9.0

14.8

2010—2013

2.4

4.7

41.3

2.8

6.2

9.3

13.9

1990—2013

2.7

5.1

33.7

9.7

16.5

7.8

13.1

注:GDP2005年美元不变价统计;贸易和投资额为现价美元统计。其中贸易额为截止到2012年数据。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2  贸易和外资依存度比较

按照人均 GDP分组

国家数

人均GDP (美元)

人口总数

GDP

万人

比重(%

亿美元

比重(%

2万美元以上

10

35470 

6426 

0.90 

22793 

3.04 

1—2万美元

12

13178 

33649 

4.72 

44342 

5.92 

1万美元以下

35

3862 

394788 

55.34 

152482 

20.36 

丝路主要国家计

57

5050 

434862 

60.96 

219617 

29.32 

世界

 

10500 

713333 

100.00 

749000 

100.00 

注:贸易依存度=贸易额/GDP;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贸易额。均为现价美元计算。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丝路区域贸易和投资增长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整体经济增长,同时也对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根据世界银行GDP2005年美元不变价)统计的计算结果表明,1990—2013年期间,丝路区域整体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1%,相当于同期全球平均增幅的2倍。即使在2010—2013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期间,丝路年均增速也达到4.7%,高出全球平均2.3个百分点。受到整体增长较快和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的影响,丝路地区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10—2013年期间高达41.2%,即这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量中有四成以上来自丝路地区(参见表1)。

二、推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贸易投资合作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加强这一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区域内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现有市场需求规模有限。根据57个主要国家的统计计算结果显示,2013年人均GDP水平低于1万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10500美元)的国家有35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达到39.5亿人,占全球的55.3%,但GDP仅占全球的20%;人均GDP3862美元,仅相当于这一区域平均水平的76.5%和全球平均水平的35.7%(参见表3)。

 

3  丝路国家人均GDP分组比较

按照人均 GDP分组

国家数

人均GDP (美元)

人口总数

GDP

万人

比重(%

亿美元

比重(%

2万美元以上

10

35470 

6426 

0.90 

22793 

3.04 

1—2万美元

12

13178 

33649 

4.72 

44342 

5.92 

1万美元以下

35

3862 

394788 

55.34 

152482 

20.36 

丝路主要国家计

57

5050 

434862 

60.96 

219617 

29.32 

世界

 

10500 

713333 

100.00 

749000 

100.00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其次,这一区域的高水平经济一体化建设明显滞后。虽然丝路地区人口众多、距离相近,具有深化彼此之间经济关系的有利条件,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地缘政治复杂等原因,缺乏以本地区成员为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多边自贸安排和有效合作机制,制约了区域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第三,这一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相对较低。和欧盟、NAFTA以及东盟等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地区相比,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面向区域内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在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比较低。过度依赖于外部市场,受到区域外经济波动冲击的风险较大,同时有可能加剧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压低区域整体的贸易收益水平。第四,区域内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和实际需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包括中国国内沿边地区、中亚地区在内,由于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与欧洲、亚洲人口密集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五,贸易往来存在较多壁垒和障碍。如新欧亚大铁路途经多个国家,轨矩不同,换轨操作费时耗力,各国口岸合作机制尚未形成,通行便利化程度不够,物流成本偏高,一些国家的港口设施落后,增加了相互商品和服务流通的困难程度。第六,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和不利影响仍然存在,地区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日趋复杂和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沿线国家应建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消除彼此之间的疑虑和猜忌,认同加强经济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繁荣的合作目标,把合作共赢作为造福于各国人民的根本需要。

三、加强政策沟通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促进贸易投资合作的重要保障

相关国家首先应深入开展交流和对话,在广泛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加强相互之间的政策沟通,努力消除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为促进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以及市场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应着力深化和完善区域内已有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支持和鼓励区域成员之间选择定期或不定期对话协商、签署贸易或投资协定、建立双边或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等多种方式推动区域经济深度合作的尝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和观察员涵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许多国家,具有广泛的区域代表性和凝聚力,可在推动经济带合作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中国和东盟合作机制为本地区提供了重要政策沟通平台,并形成了实质性一体化合作框架,应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为区域内成员之间的高水平贸易投资制度性合作机制建设提供示范和经验借鉴。第三是加强区域内主要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引领作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土耳其都是区域内、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按照2013年统计计算,四国的经济总量占这一地区经济的65.7%(参见表4);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67.9%;贸易额比重也在40%以上。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大国还是区域内其他成员的主要出口市场和跨境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要来源。四国本身的发展与合作事关区域整体的发展大局和未来前景。这些国家应更多以开放的态度处理和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承担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责任。第四是相关各国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加强沿线国家合作的空间载体和必要条件。道路通才能人缘通、货源通和财路通。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共同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通过相关国家共同出资的方式,有望为本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互联互通建设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

 

4  区域大国的地位

 

丝路国家GDP 世界比重(%

区域大国GDP占丝路区域比重(%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土耳其

CRIT

2000

12.9

28.3

6.1

11.2

6.3

51.9

2010

25.0

36.6

9.4

10.6

4.5

61.1

2011

27.0

38.0

9.9

9.8

4.0

61.7

2012

28.3

39.9

9.8

9.0

3.8

62.5

2013

28.5

43.2

9.8

8.8

3.8

65.7

注:GDP为按照现价美元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四、中国在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中将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36年来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中国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需要继续通过持续发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良好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逐步上升,中国需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作用就是这种包容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方面做出贡献。一是加快中国与南亚、西亚、中亚和中东欧等区域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的进程,尽快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促进双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发展;二是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周边国家开展跨境直接投资,并和东道国合作建立生产园区,为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三是加大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跨国贸易投资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四是联合地区各国通过出资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开发开放政策性金融机构,争取国际资本进入等方式为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五是促进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口,满足自身生产和消费需要的同时,为其他成员提供巨大的商品和服务市场。据测算,未来5年内,中国的累计进口将超过10亿美元规模,如果其中一半左右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将会为这一地区提供超过5万亿美元的出口机会;六是通过国内东中西部联动和城市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强和提升资源要素整合运营能力,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智库交流和对话应当先行。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加强相关国家之间的联合研究、交流与研讨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博士  赵晋平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