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法国《欧洲时报》:“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文化情怀
04-01-2015 | 作者:法国《欧洲时报》3月30日


  以中国为主场、由49国政、商、学、媒界领袖参加的国际盛会——“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329在中国海南落下帷幕。中国元首习近平以“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为题的主旨演讲,带来热烈反响。习近平所诠释的“命运共同体”式的人类发展与不同文明的共处哲学,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致力于塑造国际新秩序道路上的深刻印记。

 

  法国《欧洲时报》330载文《“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文化情怀》,文章说,今年的博鳌论坛,习式“命运共同体”,“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了这几天国际关系的唯一关键词,引起前所未有的各方喝彩与舆论关注。究其原因,堪称是现实使然与文化自信。

 

  刚刚结束的中国两会,李克强通过“晒”中国改革的执行力与政府“救市工具箱”,针对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恐惧论派了一颗定心丸。故而,似乎在此次博鳌论坛的讲坛上,习近平的“命运共同体”所主要诠释的,不再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而是人类不同文明如何进入平等包容的新常态,世界发展如何进入合作共赢的新常态。而浓墨重彩之处,莫不闪烁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

 

  习近平引述孟子“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主张“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认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

 

  国有大小,力有强弱,成有先后。但只有承认“文明无高下”才能做到“平等相待”,只有强而不凌弱、大而不垄断,才可能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目前中国关于共同发展最具哲学高度的诠释。

 

  诚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以贯之地强调“和平共处”、“平等对话”、“合作共赢”,但由于那时的中国还不够大不够强,其文化话语的自信力与传播力都相形见绌。

 

而今天,习近平鼓呼的中国“和合文化”似乎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赞誉者。2015博鳌召开之际,“现实”已经完全不同。涉及全球40亿人口的“一带一路”计划,既不是“新殖民主义”也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而是当代中国版的相互扶持、合作共赢计划,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因为其背后是中国文化的支撑。

 

  中国在建立“亚投行”问题上的高姿态,各国放弃同盟壁垒的共襄盛举之势,某些国家小肚鸡肠的对抗思维的失势,都从现实与观念两个层面,证明了中国“命运共同体”道路的可行性。

 

  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如是说:“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思想。

 

  诚然,当今世界远未和平,逞论安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恐怖袭击频仍,文明冲突加剧,在充满挑战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各国理应以某种新的哲学、新的文化、新的态度对待冲突与分歧。而中国之“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情怀,对于化解冲突、缩小分歧,求同存异,应该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借建立“和谐亚投行”之东风,以发展“共赢的一带一路”为契机,以习近平主席“迈向命运共同体”为观念引导,以中国文化为后盾,为塑造国际新秩序作出新贡献。

 

 

作者:法国《欧洲时报》330

来源:中评社香港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