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软实力外交与中国对外战略
09-18-2012 | 作者: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鸿玺

 

摘 要:  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非常重视软实力建设以及软实力外交。大力提升中国软实力是中国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已具备良好基础和积淀,而开展公共外交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需看到软实力本身的局限性,并在一些层面调整认知。

关键词:   软实力;美国;中国软实力;公共外交;解放思想;差异认知 

    

    在十七大报告等中国的重要文件中,软实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相关论述包括“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在实际运作层面,软实力涉猎更广泛、更深入。比如,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时的文明素质,同样是增强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环节之一。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的软实力有所提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显示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以及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不足。未来要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中国梦”,何时“中国梦”的魅力不亚于“美国梦”了,中国的软实力也就真正增强了。  []

一、软实力概念的不同维度与含义

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风行一时的美国“衰落论”交锋时提出的。1990年,奈发表两篇文章(《世界实力的变革》、《软实力》)和一本专著(《注定要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实力的性质》),指出美国需要软实力,而不是一味增加新的昂贵武器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奈又转而研究信息时代的软实力。1996年,奈和威廉?欧文斯合作发表《美国的信息优势》,率先提出“信息权力”概念。1998年在出版《权力与相互依赖》(1977)一书后20年,奈和罗伯特·基欧汉又合作发表了《信息时代的权力与相互依赖》。[]9?11”事件后,奈指出美国虽然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不应独断专行,美国的吸引力在于美国文化、政治价值并顾及别国利益的政策。“从长远来看,美国的成功有赖于两者(软权力和硬权力)的平衡”,美国必须通过使用“软权力”来赢得朋友。[]

“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软实力”的客观存在属性不可忽视[]。在“软实力”概念正式提出之前的历史长河中,“软实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一直发挥着影响,犹如科学探索揭示自然规律一样,后来的公式和定理揭示并诠释了规律存在本身。软实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要素;一是价值标准,如民主、自由、人权;二是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三是西方文明,包括文化、宗教等影响。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合作型”权力,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型”权力,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延伸和补充,互补性是软实力和硬实力最显著的特征。现实主义主张硬实力,自由主义看重软实力。[]在“软实力”概念正式提出之前的历史长河中,“软实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一直发挥着影响,犹如科学探索揭示自然规律一样,后来的公式和定理揭示并诠释了规律存在本身。世界范围内“软实力”应有有体系之分,存在东西方体系的存在与比较。

正确看待“软实力”、硬实力以及实力之间的关系。其中不能简单的用充分、必要或充要条件来衡量。有硬实力不一定有“软实力”,没有硬实力未必没有“软实力”,有软实力未必有硬实力,但没有“软实力”则硬实力存在欠缺。各种情况现实中都存在,只有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达到实力的完美。硬实力可以起到软实力的效果,软实力也可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软硬实力结合组成国家的总体实力。

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还认为,软实力的核心不是文化实力,而是国家的政治动员能力,包括国内政治动员能力和国际政治动员能力。动员能力取决于诚信。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核心在于加强政府诚信,同时明确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身份认同,重塑战略信誉。经济发展不一定能必然提高我国软实力,国际社会如何认识我国,也是能否有效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动员能力的基础。硬实力的增强并不能自动地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即使一国经济非常富有,军事技术非常先进,但如果它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国家,它的国际动员能力仍会很低。[]阎学通等学者通过定量分析认为,中国的国际吸引力不足美国的18,中国的国际动员力约为美国的13弱,中国的国内动员力约为美国的910,中国总体软实力在美国的13上下。[]进入21世纪,尽管我们的经济、科技、国防实力迅速发展,但软实力薄弱仍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上的吸引力、感召力方面看,北欧、西欧一些国家受各种条件限制,其国家硬实力在世界上并不十分突出,但其民众富裕程度、生活舒适程度等,使之在世界具有很明显的吸引力。美国不仅具有世界最强大的硬实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软实力;尽管世界一再出现反美浪潮,但美国仍然是无数人的向往之地。其实,这些国家的吸引力来自于其形象迎合了人们的普世追求,给予人们对追求成功的憧憬。这给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我们应重视人们的普世追求。因为它既是强化中国软实力的目标,也是有效途径。

 二、“软实力”的多种承载方式与提升范式

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理论本身就是软实力载体,它们具有客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欧洲的柏拉图到格老秀斯、卢梭、洛克、孟德斯鸠、康德,到美国的杰斐逊、华盛顿、林肯、威尔逊、罗斯福、克林顿至今天的奥巴马,都是或将是西方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代表人物,提高了西方软实力尤其是美国软实力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吸引力。

西方文明展现软实力的理论体系,不仅包括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渊源与发展、实用主义以及政治制衡原则的穿插,还包括理想主义、社会空想主义的美好设计与阐述。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灿若群星,有布丹、霍布斯、卢梭、康德、格老秀斯、斯宾诺莎、弥尔顿、密尔、洛克、孟德斯鸠等等。应当承认,欧洲的启蒙运动具有当时的时代先进性,它产生了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限权政府,系统论述了政府、国家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概念,继而推动产生了有限政府、三权制衡、法制治国等现实运用。历史地看,自由主义所确立的基本人权观念,以及西方启蒙时期的政治制度设计,具有当时的时代进步性并影响至今,客观上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

欧洲启蒙思想在欧洲发芽发展,最终在美国获得建构与实践,是美国独立和建国的重要理论依据。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托克维尔考察了美国政治,对美国的民主与政治建设、国民精神都给予了极高评价。[]美国很大程度上实践了近代欧洲有关政治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设想。洛克的《政府论》,与孟德斯鸠一样,强调限权政府和权力相互制衡。联系华盛顿、汉密尔顿、潘恩、富兰克林、杰斐逊等人的思想与建国主张,都可以发现这一点。杰斐逊把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密切结合在一起,潘恩相信社会而怀疑政府,成为在美国流行的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哈林顿的《大洋国》是他对理想政治制度的一种设计,他所提倡的政体被看成是混合政体,某种意义上成为美国宪法的蓝本,其关于使人们通过合理追求个人利益而达到各种利益平衡的思想,更是对设计美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文化风靡世界并在发展轨道上几度形成潮流值得思考。应当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理想主义对形成西方软实力具有基础性作用,马克思也毫不否认其进步意义和作用,在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述中予以部分肯定。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的相互依存以及多边合作理念更多展示是西方建构主义理念,沃勒斯坦、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经济体系思想散发着相对正义、温和理性的理想主义光芒,它们同样是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软的更软”。正确运用比较纯粹的软实力战略,本身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美国自我形象的优化推广方面,如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冷战后的马歇尔计划、60年代的民权革命、尼克松的多中心合作、卡特的人权外交、克林顿的民主理想等都比较成功并发挥影响。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政治与社会解放,在奥巴马、鲍威尔、赖斯等黑人政治名人身上不断得以体现。同时,美国的许多基金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起到隐蔽但强大的软实力推广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苏东剧变以及21世纪初发生的“颜色革命”,都包含着西方软实力战略和意识形态斗争,尤其是西方的价值理念对中亚的非政府组织、青年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硬的更硬”同样产生软实力效果。硬实力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效果事倍功半。美国创造了不少以正确运用硬实力而赢得软实力的案例,如罗斯福支持美国参加二战、尼克松的适当收缩、里根的“重振国威”与“二次革命”都产生了预期效果,老布什发动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掀起了新军事革命,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力。美国硬实力运用失败导致软实力受损的案例有: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一国的影响很多时候是“不怒自威”。冷战后,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2001年底以来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本身就具有抗衡俄罗斯的目的和功效,对一向奉行大国平衡外交的中亚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中亚国家看中美国的军事实力,对俄罗斯起到制衡和威慑作用,避免俄罗斯过度控制中亚国家的安全、能源与地区关系。

“软硬手段相结合”为提升软实力的最佳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需要辨证分析、结合使用。大国往往更有两者结合的条件。大国某种时期可以促使两者结合,但不少时候是脱节的。完美结合的时期往往是大国实力和作用威信达到顶峰的时期,如中国的唐朝、宋朝时期的辉煌。新中国建立之后经济相对不发达,但在世界上的软实力影响却大于硬实力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时段,中国的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的提高却不成比例。目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北京共识”,到中国道路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等方面,国际社会逐步发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吸引力。但不能轻易以金融危机否定美国模式,也不能轻易就下结论认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完美无缺,需要辩证考虑。再如,近现代史上,荷兰、英国和美国相继崛起,并建立起由其维持的国际性贸易、经济、金融乃至国际政治、媒体传播体系。奥巴马新政府推行“巧实力”,实际是尽可能推动软硬实力相结合。日本发展成功的经验、德国发展奇迹的吸引力、丹麦与新加坡等小国“四两拨千斤”的运行效果,都是一种软实力的吸引。

三、软实力战略是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以建构主义与“软实力”理论配合对外安全战略,把西方价值体系和社会理念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并发挥溢出效应,希望它们在非西方的地缘范围内渗透、生根发芽。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是社会性的,其要义是共有知识或文化,是观念性的而非物质性的,施动者之间的互动导致结构的形成,施动者造就结构而结构也建构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进而影响施动者。建构主义使国际规范重新回到国际政治舞台上,与理想主义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把国家利益挤出这个舞台而取而代之,而是把国际规范嵌入到国家利益之中,对规范的遵守本身就是利益的需求,国家利益正是国际规范建构的。[]

美国把民主价值观视作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支柱,同时将软实力战略看作推进美国战略的重要步骤。2002年的9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第一句话是“在20世纪,最终的胜利仍然是以自由力量的胜利为结束的,而这又是靠自由与极权主义在斗争的过程中取得的。”[?]美国在2003年发表的《安全、民主和繁荣:年度战略计划》中明确表示“21世纪的美国民主是基于以下基本的信仰:通过确保其他国家的自由,来最好地保卫我们自己的自由。”[?]伴随小布什政府在中亚顺利推进反恐行动,美国意图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发起符合西方政治文化理念的“颜色革命”。

美国认为自己天生肩负着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自由民主的特殊使命。美国的叙述有一个基本的“话语建构”,从美国建国就是追求自由,到美国是山颠之城、上帝的宠儿,到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到美国因此有责任义务去维护世界和平。美国即使搞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也是有一套叙述的——哪怕其不得人心。[?]如同在许多过去的历史时刻一样,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国的政策和体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美国的政策和体制代表了一个应为其他国家所仿效的榜样。自由的概念在美国生活中占据了极为中心的位置,不了解自由在美国演变的历史,一个人便无法真正地懂得美国社会。自由是美国人判断和界定个人和民族的第一概念,自从18世纪末获得民族独立之时起,美国人就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负有特殊历史使命的人民,有责任把自由的恩惠带给全人类,为那些在美国之外逃离压迫的人提供一个避难所。[?]美国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懂得如何欣赏自由的“惟一的人民”。在一次民意测验中,一位参与者宣称:“当一个美国人的意义就在于拥有自由。”[?]《独立宣言》宣布,民众享有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权利平等地反对他们的政府。他们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将这些原则带回他们的家乡并运用于他们的新政府中。[?]其他国家中的许多人也把美国看作是自由的化身,并竭力仿效和追求美国价值观以及那些支撑这些价值观的体制——包括民主政府、自由的市场经济、基于平等公民权之上的法律制度等。[?]

小布什总统曾经强调,“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失去了意志和信念,我们的敌人就会取胜…我们的意志是坚定的,我们明了我们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恪守自己的诺言,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将向世界再次展现自由的力量。”布什在总统第二任期就职仪式上进一步表明,“保护我们国土上的自由,将会越来越多地决定着其他国土上的人民能否获得自由。和平最大的希望就在于自由在整个世界传播…美国的政策就是,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明当中,支持民主运动和民权团体的成长,最终目标是在我们的世界上彻底结束专制。”布什还一再表示,美国“有责任给人民带去自由,我希望我们将不使用武力来完成这个责任,但我们有这个责任”。他还强调,“自由并不是美国给世界的礼物,自由是上帝给世界上所有人的礼物。我相信这一点。”[?]赖斯2005118日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有关国务卿提名的听证会上说,“我们将在全球扩大自由与民主。这是布什总统给美国和全世界确立的使命,也是今天美国外交的伟大使命。”国防部副部长费斯公开声称,推进自由是“对我们时代的召唤”,是“对我们国家的召唤”。[?]

四、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既有基础

中国利用“软实力”的历史久远,软实力载体灿烂多彩、源远流长,只是近代以来至今,相比于西方软实力的进攻与扩张态势,显得有些落后。中国的“软实力”历史载体包括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和当代的中国文明、历史文化与发展理念。中国的软实力概念需要兼顾国家性、民族性、历史感、社会主义性以及时代性。

中国政府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发展综合国力的目标,但长期以来并没有直接提出发展中国的软实力,进一步强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解决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中国的发展同样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涉及能源供应、粮食供应、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众参与、人口控制、军事发展等方面。西方国家一些媒体和人士出于种种考虑,不时制造和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能源需求威胁论”、“中国粮食需求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中国责任论”等“棒杀”或涉嫌“捧杀”的奇谈怪论。在发展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日益紧密,但同时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纠纷不断出现,在对外贸易结构、产品销售市场、资源能源供应、吸引外资等方面则与发展中国家形成越来越大的竞争,摩擦增多[?],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不失为一条有力解决途径和渠道。

中国国家领导集体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各领域探讨和实践执政创新,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造福中国与世界的正确决断,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可持续发展,已经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是一个正在向世界强国迈进的地区和世界大国,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起飞过程之中,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日益提升,在东南亚、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地区都产生了广泛影响。[21]中国人民也正以自信和饱满的情怀期待中国既定战略目标如期实现。伴随国家的发展与强大,虽然个别公民在海外的举止不当和形象意识不足偶尔给中国国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但不可否认,中国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近年来不断提高,国际形象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

中国提升国家良好形象的既往工作和努力获得国际社会肯定和好评。中国加入WTO以来依照该组织规则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尤其是1997年中国顾全大局,为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旗帜鲜明反对恐怖主义,先后加入12个反恐公约,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在维护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中国尊重《联合国宪章》促进人权自由的宗旨,尊重和肯定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德黑兰宣言》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所确认的人权准则,已加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21项主要国际人权公约,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领域的活动。[22]这为中国今后继续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的文化外交与软实力建设与已经取得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在中央的关心和重视下,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同与我未建交国发展文化关系,可以起到争取人心、以民促官的作用。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也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心理距离,文化交流还促进了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同时,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继续在世界各地也建立孔子学院。与孔子学院类似,还有已经国际化了的少林寺,比如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武术、中医、“风水”兴趣浓厚。

   世界大国的文化战略对我们仍有许多启示,中国需要继续重视和借鉴。许多国家尤其是美、法、英、日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升本国文化竞争力,以大力度文化外交配合和推动其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国家形象塑造。比如,英国建立了纯熟的大文化管理机制,非常注重文化产业,其独特之处在于政府不干预文化市场的具体运作,资助主要通过政府委托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大力发展具有英国特色的“创意产业”。[23]保护文化是法国的民族特性,借助本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外交,法国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旅游大国,旅游业超过其工农业产值。韩国的文化产业为不可动摇的国家政策,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盛行的“韩流”,有力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

五、开展公共外交,开拓创新

内外兼顾、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要注意通过全方位公共外交来提升中国的良好形象。国家首脑和政府官员作为公共外交的先行者,可以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个人魅力,提升外国公众对其本人和中国国家的浓厚兴趣和良好印象。大力开展民间外交,通过邀请商人、学者或运动员等各类知名人士来华出席活动,以其所见所闻影响其母国的公众。要提高驻外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素质,努力在当地树立中国人团结、平等、热情的良好形象。倡导全国各阶层民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尤其是个体公民在国外要慎独,要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展示和代表着中国和中华民族,杜绝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所谓“小事”。政府自身要继续树立亲民、爱民、安民形象,继续改进行政机制和作风,带动树立和发扬社会正气;提高全国公民素质和公民意识,在国内进一步塑造和巩固稳健自信、积极向上、平等法制、公正民主的社会环境,在国民中树立开放、自信、合作、负责、团结、独立的意识。

必须注重国际公关,传递中国声音,争取中国的话语权。北京大学潘维教授在文章《核武器时代的意识形态》中指出,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在当代,民心向背之争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之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祝东力认为,所谓文化大国,就是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核心价值观,能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性的文化作品,并且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来传播和营销其价值观和文化作品的国家。文化大国由三个层次组成:价值观、作品、产业。缺一个层次,就不是文化大国;三个层次都缺,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小国。比如,缺少独立的核心价值观,就必然在意识形态上依附于其他文化大国;而缺少文化产业,就必然成为其他国家文化产品的倾销市场。[24]因此,必须注重国际公关,传递中国声音。美国人最近一直在关注搞所谓的“公共外交”,美国白宫专门有处理与媒体关系的办公室,也聘请了著名的亚裔花样滑冰选手关颖珊作为公共大使,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的形象。这些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25]

全方位推动文化外交创新,提升中国的创意能力。文化外交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国家有大的思路和策略,需要制定国家长远战略,整合政府和民间的文化力量,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中国历史上是最富有创造精神的国家,创意的历史题材丰富,但在如何把创意转化为经济实力却差强人意。《三国演义》被日本的动画和韩国的游戏改编后,回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更有甚者,中国每年制造业的顺差大都用来买美国大片、日本动画、韩国游戏。[26]如果中国小孩一天不看外国动画都觉得难受,那民族文化割裂和灭亡将不是耸人听闻。要大力推动体制创新、思维创新、管理意识创新以及工作手段创新。特别要建设创新型的文化外交官队伍。要创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鼓励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大胆进行创新试验,并及时总结创新成果和经验[27]。要不断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逐步建设一支创新型的文化外交官队伍,为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对外传播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发挥传播方式的真实性、生动性、具体性,增强责任感。积极开展文化传播方面的国际交流,努力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媒介作用,把反映中国良好形象的音像资料放到国际主流传播平台上去。国内个别影视人员时而制作渲染愚昧、麻木等歪曲中国人形象的作品,对此要加以制止和修正。通过海外当地传媒播放有关中国的客观而生动的新闻娱乐节目,同时开展多彩的中国形象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塑造和展示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应该向世界充分展示和介绍。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唯古为大、唯华为荣的心理定位。[28]以举办体育赛事与文化盛会之机,在全社会广泛弘扬扶贫济困、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

六、提升软实力需要在一些层面调整认知

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软实力”毕竟有自己的不足和有限性,仅仅靠过于依赖宣传和包装是不够的,优化和加强国内建设、提高国民福利,国民的幸福感受与由衷认同始终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影响力的关键环节。因为牛奶搀杂有毒物质事件以及频发的矿难和生产事故,不需几次,就能严重影响中国的形象。要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国民待遇,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缔造真正的国际魅力和吸引力。

要着眼于富强、民主、文明,着眼于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切实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对外工作等各种领域的工作,系统推进各领域的改革进程,追求国富民强、社会公平正义、平等法制、公民社会建设以及国民幸福程度等重大目标,要采取制度约束,依法严厉制止危害民众生命的矿难、生产事故以及大面积的食品卫生事故。要切实提高国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各个环节切实体现平等的覆盖。要重建核心价值观,首先就重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道义基础。中国必须优先考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感受,有了这个道义基础,正气就会上升。尽管社会仍然存在各种差异,存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和各思想派别,但一切关系总体上都能理顺。重建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有一批新型的精英产生,他们必须有觉悟、有承担,一种新文化不是设计或阐发出来的,而是践行出来的,是干出来的。[29]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重建之间关联密切也有较大差异。较长时间以来,人们往往笼统的把推广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是孔子学说作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和渠道。客观上,两者有前后的承接关系是事实,但两者也有时空和内容上的明显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地进行概念统一,否则就容易导致提升软实力的渠道和内容单调,导致软实力的概念狭隘化。国外往往倾向于把两者分开来看。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听信于西方的解读,但也应该清楚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创造真正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特色新文明、新形象和新模式。几代国家领导人都一再强调,要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国家软实力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与影视传播、介绍与宣传,它应该是通过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从国家到国民的素质的提升与展示的过程,是中国这样一个“优秀品牌”或是百年、千年“老店”的发扬光大与展示过程。一个中国人的修为和能力其实也就是一个品牌,它不仅代表一个个体,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质与风貌。大而言之,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体现着一种宏观和微观的风采与精神。俗话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提及某个人或某个国家、民族,人们马上肃然起敬、无限景仰,能达到这个境界和时刻,说明中国的软实力也就名副其实、真正得到了升华和发扬光大。



[①]参见郭震远文章《软实力,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载2007年第10期《中国评论》。

[②] 张贵洪:《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③] 张贵洪: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6页。

[④] 杨鸿玺:《真实力“不怒自威”》,载20091028《瞭望新闻周刊》。

[⑤] 张贵洪:《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5页。

[⑥] 参见阎学通文章《从和谐世界看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必要性》,20051219日《环球时报》。

[⑦] 阎学通 徐进文章《中美软实力比较 》,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 。

[⑧] 杨鸿玺:《论国家“软实力”》,载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主管《学习月刊》2009年第九期()

[⑨] 杨鸿玺:《论国家“软实力”》,载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主管《学习月刊》2009年第九期()

[⑩] 文章《建构主义长处与短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531631.html?si=4.

[?] 且东:《美利坚风雨二百年天堂 地狱 战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7月版,第93页。

[?] 戴超武:《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载《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2期,原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597—102

[?] 黄平:《中国在21世纪上半期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选择》,载《天涯》20087月号。

[?][]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200210月版, 第5页。

[?][]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200210月版, 第9页。

[?][]J.R.波尔:《美国平等的历程》,商务印书馆20072月版,第1页。

[?][]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200210月版,第5页。

[?]戴超武:《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载《复印报刊资料 国际政治》2007年第2期。

[?]戴超武:《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载《复印报刊资料 国际政治》2007年第2期。

[?]参见郭震远文章《软实力,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载2007年第10期《中国评论》。

[21] See Esther PanChina's Soft Power Initiative, May 18, 2006.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0715/

[22] 参考《中国已签国际人权公约》,见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rqfg/menu_zgyq.htm

[23]参见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曾河山文章《从英法韩文化战略看国家形象的塑造》,文章载《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2期 。

[24]参考文章《中国:文化大国的兴衰与重构》, 20082月玛雅专访祝东力,载《天涯》20083期。

[25]参考人民网200842清华大学孙哲《时事开讲: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26] 参见曾河山等人文章《聚焦各国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为了娱乐》,载20071011中国财经报。

[27] 参见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李冬文文章《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的创新问题》,见2007329《中国文化报》。

[28] 参见田麦久文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华文化建设》,载http://cppcc.people.com.cn/GB/6048771.html2007年07月25

[29]参考文章《中国:文化大国的兴衰与重构》, 20082月玛雅专访祝东力,载《天涯》200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