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公平合理
09-20-2011 | 作者:杨鸿玺

http://world.people.com.cn/GB/13584284.html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复苏形势依然面临不确定性,许多国家重视探讨合作应对危机。以西方七个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八国首脑会议(G8)应对起来感到力不从心,二十国集团(G20)在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

  2010年6月,G8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随后八国领导人继续参加在多伦多举行的G20第四次峰会,这也是G20峰会机制化后的首次峰会。下半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G20第五次峰会先后在韩国举行,就一些重大议题作出决定,体现出积极意义。如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同时承诺避免“本币竞争性贬值”。

  令人瞩目的是,IMF承诺将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代表权过低的国家转移超过6%投票权,同时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并在2012年年度会议前完成这一工作。IMF总裁卡恩说这是IMF成立65年来最重要的结构改革。G20影响上升以及IMF投票权份额改革说明,尽管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和决策权仍显不足,但已体现出相对上升的积极态势,逐步体现中国等新兴大国的要求,向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现实情况迈进。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金砖四国”将进入成员国份额“前十名”,分别位居第三、第八、第九和第十。

  由于各国在IMF中的份额某种程度上反映其经济实力,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争取更多发言权,并推动国际经济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中国持有的份额将从现在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从目前的3.65%上升到6.07%,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2010年上半年,IMF和世界银行年度联合初级会议通过投票权改革方案,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整体投票权提高到47.19%,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升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

  中国强调G20各国应继续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复苏、保持经济增长,防范下行风险;继续推进结构改革,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尤其敦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减少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的间接财富吸纳和损害,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各国要共同采取措施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继续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

  份额改革也说明世界经济和金融版图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虽然欧美两大板块正在采取各种举措克服金融危机,但效果仍待观察。美国参议院5月通过新的金融监管法案,旨在全面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营业规模。欧洲与IMF联合出台总额7500亿欧元的最大规模援助计划,推动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但许多欧洲国家的金融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虽然面临泡沫危险、结构性转型等难题,但发展成果令世界瞩目,继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也对中国的经济拉动充满期待。

  应当看到,尽管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值得肯定,但西方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高端决定权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美国在IMF现持有17.67%投票权,仍有否决权,IMF五大权力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除了拥有理事席位外,还有权指派本国人担任理事。新份额工作完成后,理事会所有理事将重新选举。同时,中国及许多国家要求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中吸取教训,深入思考、统一认识,继续深入讨论并改革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使之更加公平合理。

                                     (作者为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