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访 学 报 告
01-23-2013 | 作者: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王 栋

         20126月底—20131月初,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CISAC)邀请,我在该中心担任访问学者,参与该中心东北亚安全合作项目,从事与该项目有关的课题研究。通过半年时间的访学经历,对美国社会有如下一些观察和思考。

 

          一、参与研究项目的情况

        我在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参与了由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约翰·刘易斯主持的“东北亚安全合作”项目,该项目主要致力于通过与地区相关国家开展合作,推动解决一些影响地区安全的具体问题,控制、防范影响地区安全潜在的风险。此外,该项目还资助由学者、前政府高官组成代表团访问相关地区国家,定期就重要的地区热点问题举办研讨会。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一个合作倡议是希望推动中美朝韩四国成立一个合作项目,减少朝韩两国在朝鲜西部海域发生的海上冲突,控制潜在风险。我针对这一项目提交了题为“关于创办黄海地区体育赛事的倡议”的计划书,建议推动在合适的时机推动在中朝韩黄海地区沿岸城市举办水上体育项目比赛,推动朝韩关系和地区局势的缓和。

 

二、对斯坦福大学学术研究的观察

         美国学术研究的实用性强,社会科学发达,注重创新,经世济用的气质较浓。以加州湾区附近的两所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为例。据说,冷战时期,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划,伯克利主攻核武器研究,斯坦福大学主攻潜艇导弹的芯片技术和信息工程。斯坦福当时有一个400人的武器技术研究团队,从美国军方获得了大量资金与资源,吸引了大量工程师来到硅谷。后来,信息技术转为民用,并且吸收风险投资,最终孕育出了硅谷信息产业的辉煌和美国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形成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特色和学术特点。

         1、美国智库国际问题研究主要目的是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对社会民意产生影响;三、获取资助和捐赠。其存在的问题是对金钱依赖较大,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容易开展,科学技术发达;没有人提供资助,纯粹为了兴趣或公益的研究较难生存;很多研究纯粹为了获得资金,功利性较强;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

         2、以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CISAC)为例,该中心以防扩散问题为核心,就是因为美国最早制造并使用了原子弹,并且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对核恐怖有切身感受,所以才对防扩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了深刻的认识。目前,美最头痛的就是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美国对前者更关注,对后者,美国政界有一种情绪认为更多的是中国的问题,只是因为对韩国、日本的盟国义务才不得不关心。

  

三、对美国政治的观察

         在美访学期间,适逢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奥巴马对阵罗姆尼。此次大选是在美国身陷经济问题的情况下发生的,竞选中的分歧和讨论体现了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处境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此次大选也折射出了美国政治的一些特点。

         1、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的作用非常大,选民基本上是通过传媒来获取选举相关信息的。此次美国大选初级的核心议题一是经济和就业,两党的主要分歧在于通过何种方式改善经济,背后体现出了不同阶层的利益分歧和两党的理念差异。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社会的分裂加剧,两党在如何改善经济就业方面的分歧也比较大。

         2、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尚没有尖锐化。按照经济地位区分的两派是穷人和富人;按照道德原则区分的两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穷人和自由主义者倾向于支持民主党,富人和保守主义者倾向于支持共和党。美国社会目前尚且能够维持和谐,不致产生尖锐的阶级矛盾或者道德冲突。因为很多穷人在道德上同情共和党,很多富人在经济政策上支持民主党,这保证了社会不至于区分为两个截然对立的群体。另外,美国法制健全,无论身处何种经济状况,无论信奉何种道德原则,对民主政治的规则和对法律的尊重、对遵守法律必要性的认同是社会的基本共识,统治集团也基本能够实现相对的司法公正。

         3、经济的持续失衡可能会酝酿未来的政治危机。当前,由于缺少新的产业热点和技术突破,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降低成本。一段时期以来,美将制造业大规模向外部转移,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中产阶级群体日益分化,贫富差距加大,导致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现象。目前,两党虽然暂时就债务上限和削减开支达成妥协,但财政赤字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国会两党和各阶层仍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价还价,不排除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四、对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的几点思考

         1、美国大选刚刚结束,眼前在着力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其外交政策仍然在形成之中。明年,比较值得关注的仍然是中东形势,特别是伊核问题,如果以色列或美国对伊朗动武,中东地区的乱局仍将继续。美国重返亚太更多是姿态性的,其目前的状况承受不了中美关系交恶的后果。长期来看,美国将逐步减少能源外需,逐渐从中东撤出,偏向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和经济上的保守主义。

         2、中美关系如果没有大的突发事件,仍将基本维持现有局面。在斗的方面:安全上应重点防止两国间的意外冲突。一是防止在周边地区发生擦枪走火的意外;二是防止对彼此战略意图出现误判的战略意外;三是防止不稳定地区发生的可能将中美同时卷入冲突的第三方意外,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区域内和东海钓鱼岛区域内。为此,双方应该加强各层面的沟通理解,同时也要积累更多的共识和互信。经济上:当前美国保守主义上升,可能会在国际贸易中对自由贸易原则加以扭曲,用规则、法制手段限制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金融上批评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压迫人民币继续升值。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一是继续利用人权手段和中国的内部问题,对中国进行批评干涉;二是利用学术语言、社会科学入侵人文学科,变向推广自由主义价值理念;三是在国际舆论中用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负面宣传。

         在和的方面,美国眼前的经济困境需要同中国合作,共同克服;处理国际社会中的各种事务,需要与中国加强协调;特别应该注意到,美国也面临着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危机,需要人本主义思潮的救助。总的说来,只要双方能够继续把竞争与合作相互交替的“太极拳”打下去,总体稳定、时有摩擦的中美关系,以及未来国际环境和平发展的大局面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五、对朝核问题和我周边安全问题的思考

          1、朝核问题仍然是东北亚安全中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最强的问题,朝鲜内心希望能够和美国达成交易,迫使美国接纳其为国际社会的正式成员,但问题是美国不接受其开出的价码。在克林顿时期达成的“框架协议”已经不再可能重新实现了,朝鲜的要价必定会大幅提高,但是美国不大可能接受更高昂的代价。目前,美国国内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希望现要求“冻核”再“弃核”,放低对朝鲜的要求,但美国内政治状况和美新政府要处理的优先事务都给这种学院主张变为具体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很大障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将朝核问题看作是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事情,而不在日程表最紧要的位置上。所以未来,除非美国在国际战略上出现大的转变,否则东北亚安全形势很难有根本好转的可能。但积极因素是,朴槿惠上台后,势必调整李明博时期的强硬政策,如朝鲜暂时不进行第三次核试,朝韩关系存在改善的机会窗口。如朝韩关系得到改善,则可能推动朝美对话向前发展。

         2、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可能会继续恶化。除了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之外,在东海问题上:钓鱼岛争端将呈现长期化,未来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可能会继续上升,中日韩在领土问题上让步的余地都将越来越小。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不满日益积累,可能会背靠美国,向中国施加新的压力。另外,要注意到中东形势的变化趋势,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伊朗核技术不断发展,即将跨过核门槛,如果中东重燃战火,中国的海外能源供应会受到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