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各国政党的新型党际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全面发展。这一关系建立的基础,一是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对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及东南亚各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新型党际关系以和平、发展、进步为目的,促进了国家关系的发展和地区安全、地区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更加深入并有广阔前景。
一、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各国政党建立新型党际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战略调整为建立新型党际关系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过去只同共产主义类政党发展关系,由于上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意识形态论战和中国“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多数共产党的交往中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为调整、恢复和开拓党的对外工作,提出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新型党际关系新在何处? 1999年12月,中联部部长戴秉国,在总结党的对外工作的实践经验时作了回答,他指出,“第一,新在要为我国总体外交服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二,新在对外交往中始终恪守“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第三,新在对外交往的对象,过去只同外国共产党、工人党的联系,现在则扩大到同世界各国各类合法政党普遍交往,结交了许多新的朋友;第四,党的对外交往有了许多新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形成了既同执政党、参政党,又同合法在野党和未建交国政党联系的新格局。中国共产党目前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友好交往和联系,其中执政党和参政党约占三分之一。
(二)中国共产党同东南亚各国政党交往情况和特点
东盟十国加上东帝汶共和国登记注册的政党有250个以上,其中执政党、参政党不到30个(执政的马来西亚国民阵线由14个政党组成)。除缅甸、文萊外,这些国家的政党政治近年来有较大发展,这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政党交往创造了条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统计,中国共产党已同东南亚国家39个政党,包括所有的执政党、多数参政党和主要的在野党建立了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国家政党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晚于其他地区但基础扎实、发展顺利、富有成果。
1、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信任为基础
东南亚一些国家同中国有的历经多年关系不正常时期,有的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和领土划分等历史问题的分歧。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共同利益增多。在建交和国家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彼此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从友好合作的大局出发,以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信任的精神解决和缩小了分歧。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迅速发展,为政党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同东南亚国家政党以积极促进、逐步发展的方式开展了交往。在建立正式关系之前,先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接触交换看法,消除疑虑、增加了解,为建立党际关系打下好的基础。
2、党际交往遵循党际关系四项原则顺利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各国政党建立新型党际关系,没有因历史问题的隔阂和国家政局的变动而受到妨碍,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为各国政党所赞同并互相切实履行。
首先是同越南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恢复了党际关系。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效。1986年12月越共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阮文灵出任总书记,决定实行革新开放。两党有更多共同语言。1990年,在联合国、国际社会和柬埔寨四方努力下,讨论签署全面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巴黎协议,阻碍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因而有望获得解决。中越双方着手恢复两国、两党关系。当年9月,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阮文灵、部长会议主席杜梅、越 共中央顾问范文同应邀访华,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成都举行内部会晤。双方本着坦诚的态度,在如何解决柬埔寨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并一致同意按照“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早日实现中越关系正常化。1991年11月,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高级代表团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宣布“中越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越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将根据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恢复正常关系”。1989年4月,老挝人民革命党主席、共和国主席凯山。丰威汉访华,两党、两国关系全面恢复.
马来西亚巫统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两个东盟国家执政党,率先同中国共产党接触和交往。两国同中国建交后,双方的友好和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发展。1994年9月,马来西亚国民阵线(由马来西亚巫统为主的14个政党组成)秘书长拉赫马特率国民阵线代表团访华,成为东盟国家执政党中第一个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党。1990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建立外交关系后,党与党之间也开始接触。1997年11月,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第二助理秘书兼内政部长黄根成率团访华,成为两党交流的第一个正式代表团。
中国共产党同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个国家的多个政党开展了党际交流。这四个国家的政党政治经历曲折发展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对稳定,每个国家都有多个政党存在。中国共产党同这些政党开展交往时,达成互不介入和干涉对方国内各个政党之间事务的原则。因而,各国国内党派的分歧,没有影响同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流。1996年2月和6月,柬埔寨人民党和奉辛比克党分别派团访华,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正式关系。柬埔寨人民党副主席、王国政府第二首相洪森亲王对此表示,“中国共产党与柬埔寨人民党和奉辛比克党都建立了友好关系,对柬埔寨两党团结合作、民族和解、政局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泰国几个主要政党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时期,都同中国共产党保持友好往来。1997年6月,泰国党副主席参猜。巴吞玛腊率团访华,表示赞同以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展同中国共产党的交流。2000年4月,中联部部长戴秉国应泰国民主党邀请访问泰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的代表团访问泰国。访问期间,还会见了泰国国家发展党、泰国党、新希望党(2002年2月并入泰爱泰党)、泰爱泰党等党的领导人。印度尼西亚在苏哈托时期,只有印度尼西亚专业集团(1964年10月成立)一党独掌政权。1998年5月苏哈托下台,1999年1月颁布新政党法,出现多党竞争局面。2000年5月,印度尼西亚民主斗争党前总书记阿勒詹德尔。里戴率团访华,成为印度尼西亚同中国复交后第一个访华的政党代表团。同年5月,专业集团党总书记图斯万迪率该党代表团首次访华。印度尼西亚其他政党也纷纷派团访华。菲律宾在前总统马科斯于1985年倒台后,政党活动开始活跃。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平息多次军人政变后,政局趋向稳定。2000年6月,由前总统拉莫斯创立的菲律宾力量—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穆斯林民主联盟(后改名为菲律宾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党)主席、前众议长德贝尼西亚访华,邀请中国共产党出席该党主办的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并表示愿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党的关系。2001年1月,该党执行主任、总统政治事务顾问何奥。鲁菲诺率第一个菲律宾执政党代表团访华。菲律宾其他政党也派团访华。
2001年,东帝汶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2002年5月正式成立共和国,并同中国建交。2003年6月,中联部副部长蔡武应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邀请,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两党建立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政党交往取得的成果
(一)同越南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的交往,为国家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高层互访时,就两国关系重大问题达成共识。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杜梅于1991年11月和1995年11月访华时,两党领导人就发展两国各个领域关系的原则达成一致。黎可漂总书记1999年2月访华,双方确定了面向21世纪两国关系的框架和发展方向,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基础上,以“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十六字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方针。2001年11月农德孟总书记访华时,两党领导人表示决心加强和深化两党、两国新世纪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以十六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两国提出的全面合作的目标和任务,不断提高中越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质量和水平,使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
中老两党恢复关系后,高层互访不断。老挝人民革命党主席、共和国主席凯山。丰威汉和老挝人民革命党继任中央主席、政府总理坎代。西潘敦多次访华。2000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首次访问老挝,双方同意在新世纪开端制订一个双边合作的框架,对各领域合作作出规划,以进一步建立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在2006年6月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新当选的总书记朱马里访华,有力地提升了新时期睦邻友好合作的水平,进一步夯实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中国同越南、老挝两党不仅在领导人会见时交换各自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还通过各个领域的来往,互相考察和交流实践中的经验。代表团互访已成机制,各个领域的交往,有利于吸取对方的经验,同时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中越两党至今已举行了四次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这是双方合作的又一突出成果。
党与党之间坦率交流,促进了国家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中越之间存在着边界划分等历史遗留问题。1991年11月越共总书记杜梅访华时,双方确认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1994年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访越时,双方表示要“争取早日解决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分问题。与此同时,继续就海上问题进行谈判,以便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1999年越共总书记黎可漂访华时,双方就加快谈判进程取得共识,一致同意在1999年内签署两国陆地边界条约,在2000年内解决北部湾划分问题,共同把边界建设成为和平、友好、稳定的边界。由于两党高层的推动,政府级和专家级谈判的共同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两个条约的签署,体现了双方从大局和战略高度促进两国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的诚意。2006年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华时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两国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双方将进一步密切配合,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如期实现最迟于2008年完成陆地边界全线勘界立碑工作并签署新的边界管理制度文件的目标”。
(二)同东南亚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友好往来,促进了国家关系的发展
1、政党交往起到了增信释疑的作用
东南亚国家政党同中国共产党交往,改变了冷战时期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形成的对立立场。马来西亚国民阵线主席兼巫统主席马哈蒂尔指出,“马来西亚国民阵线和中国共产党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完全可以携手合作”。中联部部长戴秉国访问印尼后,印尼许多政党打破了不同共产党来往的观念,转而到中国访问。政党之间的交往,增加了了解,进一步消除了疑虑,增添了互相信任的气氛。
2、政党交往促进了国家关系的发展
政党之间保持友好关系,对国家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东南亚各国政党从同中国共产党发展关系的实践,树立了这一观念。泰国泰爱泰党主席他信表示,“政府是可以变化的,而政党不会变。发展政党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国家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马来西亚国民阵线主席马哈蒂尔以同中国共产党发展关系的实践为例指出,“两国关系不仅是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政党之间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党际关系发展可以加深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发展国家关系的同时,也应不断扩大执政党之间的交往”。
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各国政党就互相关切的双边问题坦率交换意见 ,增加了理解、减少了分歧。东南亚各国政党在同中国共产党交往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表示要支持本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推进国家关系,特别是就双方有分歧的问题达成协议,都需要政党的支持。中国和东盟国家2000年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菲律宾达成在南中国海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南沙群岛一带油气源的共识,都受到各国政党的欢迎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同东盟政党交往,还就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交换意见,增加了共识,有利于国家之间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政党之间的交往还推动了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特别是各省领导人出访,往往有地方经贸代表团随访,达成了经贸方面的协议。东盟一些国家党的代表团,也通过政党渠道探讨同中方开展经贸合作的途径。
3、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促进各自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任务,在各自发展的进程中,都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在政党互访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是一项重要内容。东南亚各国政党到中国访问,都要了解和考察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和经验。有的党还关注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方面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派出代表团考察马来西亚执政党联盟内部各政党的关系,党与青年、妇女组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新加坡考察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建立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和人才培养、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这些考察的结果,有的还在报刊上发表,增进了人民之间的了解。
(三)共同促进亚洲政党和亚洲地区合作
中国共产党和东南亚各国政党合作最突出的成果是共同推动召开了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并使之机制化。
1、共同推动建立亚洲政党间的全新交流合作机制
亚洲政党国际会议(ICAPP)是由菲律宾力量_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后改称菲律宾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党)发起,并由东盟各国政党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推进成为机制的。2000年9月在马尼拉举行首次亚洲政党国际会议。会议声明宣布,每两年定期举行一次会议。第二届、第三届会议分别由泰国的执政党泰爱泰党和中国共产党主办。 第四届由韩国执政的开放国民党和在野的大国家党联合举办。第五届由哈萨克斯坦“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主办。
2、共同倡议并达成亚洲政党交流合作的原则
ICAPP成为机制,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政党倡导了适合亚洲政党特点的交流合作的原则并为各国政党所接受的结果。正如会议常委会主席德贝内西亚在总结前两届会议时所说,“很多人认为,把我们的政党特别是在国内相互竞争的政党安排在一起,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我们成功了”。 阿罗约总统在第三届会议上发言时赞赏会议,“既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搞结盟。”“我们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从马尼拉到曼谷再到现在的北京,我们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会议的这一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政党与会。
3、共同促进亚洲政党国际交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菲律宾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党总裁德贝内西亚在谈到发起召开ICAPP的动机时说,“ 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亚洲,离不开本地区的携手合作与共同努力。通过政党合作促进区域合作,是对原有的‘国家--国家’、‘议会--议会’等交流渠道的重要补充,反映了当前亚洲区域合作正在走向多领域、全方位的新特点”。多边合作需要政府间的磋商合作,也需要发挥各国政党、议会和民间组织的独特作用。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应运而生,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亚洲区域合作深化的需要。第三届会议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评价说,ICAPP已“逐渐形成为新形势下亚洲政党谋求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促进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新渠道和新机制”。
三、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各国政党合作关系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与东南亚各国政党的交往情况各异,有的刚开始起步,有的需要向深度发展,但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政党间国际合作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党的共同愿望。东南亚各国政党关注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的经验,也表示愿同中国共产党就地区和国际事务问题加强交流。推动国家关系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政党之间合作。泰国总理、泰爱泰党主席他信指出,“政府不是长期固定的,但是政党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一个长远的事情。政党与政党之间应该有很好的了解和沟通,这样才能协助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已成为推动地区合作的新机制。中国共产党和东南亚各国政党是这一机制的推动者,继续使这一机制充实内容、走向成熟、取得实效,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共同推进亚洲地区合作,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东南亚政党继续作出贡献。由于上述原因,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党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不断扩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