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理论常青树期待“环保”
03-07-2012 | 作者: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俞 邃

以“复杂多变”描述当今国际形势的表征,以“多极化”概括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的走势,这是经过多年凝聚集体智慧而形成的科学概念,言简意赅,精当得体。尽管体现“复杂多变”与“多极化”的具体形态在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也会不断得到丰富,但其实质内涵是相对稳定的。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研究和解析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新特点时,往往在“创新”意念下产生诸多悖论,让国际关系理论这颗常青树也面临“环保”问题。

如何诠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有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对美国战略调整的评估。近年来美国战略调整乃是不争的事实,调门儿多种多样,其中以奥巴马总统带头宣扬的“重返亚洲论”最为响亮。何谓“重返”?美国并不是“还乡团”,二战结束之后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亚洲。美国不仅长期在这里驻军和扩大政治、经贸、文化渗透,还借助《美日安保条约》、美韩军事同盟、《与台湾关系法》等等,始终盯死亚洲。“重返亚洲论”无非是一种神经战,亦即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刻意渲染的“美国要在亚洲重新扮演领导者角色”。201215美国国防部发表《国防战略评估文件》,扬言中国崛起将“以各种方式影响美国的经济与安全”,则是进一步加上一个注解。

美国政府“重返亚洲”这个调子引来了纷传热议的“美国战略重点东移论”。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或者论证美国战略并没有东移,或者认为美国战略东移尚处初期阶段,或者强调美国战略东移说来容易做来难,等等,理由甚多。但是,从主流来看,基于“美国战略重点是追随国际关系重心所在地、其战略重点东移是必然的”这一认识,相关的提法大致有三种:一是美国战略东移,二是美国战略重点东移,三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细细琢磨起来,三者其实是有差别的,“重心东移”的提法相对比较贴切。美国全球战略历来不只是一个重点,通俗点说,不是“跳蚤战略”,今天跳到这里,明天又跳到那里;而是蜘蛛战略,是在一个覆盖全球的战略网络中时有游动。所以,如果实在要用“重点”这个概念,那么把当今美国的战略部署称之为“突出亚太重点”,可能要比“重点向亚太转移”更合理一些。

二是对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认识。如今流行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取代了冷战时期的苏联,中美矛盾上升到首位,俄罗斯的地位虽等而下之却可从中渔利。此说涉及三个问题。其一,高估了中国。诚然,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但远不是也不会是当年的超级大国苏联,夸大中国的影响力属于西方“G2论”的不良反应。其二,低估了依然尖锐存在的俄美矛盾。美国对俄罗斯历来采取弱化其综合国力、挤压其战略空间的方针。俄罗斯在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及美国部署欧洲反导系统问题上,一直在与美国激烈较量。美国尤其不满或者说畏惧普京这个维护国家尊严、敢与之顶撞的“硬汉”当政。其三,忽视了中美俄大三角的基本格局。在当今中美俄三国关系中,美国虽实力占优,但处境不利。

三是对西亚北非形势的判断。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宣称“代表专制时代的结束”,国内也有人一味地强调西亚北非之乱和卡扎菲之死根本原因在于伊斯兰国家的专制制度、长期社会经济矛盾的积累和各级政权的贪污腐败,等等。这些内因固然重要,但“落后文明原罪论”不能成立,笼统地将动乱称之为政治民主化潮流势不可挡,不免令人困惑。其一,不应忽视北约日益暴露的扩张性与侵略性。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使命原限于欧洲防务,如今却肆无忌惮地将触角延伸到亚洲和非洲。其二,不应混淆国内民主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系。国内民主化进程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的变革条件,首先是人民的意愿,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一律平等。不能借口推进一个国家内部的民主化进程,而破坏联合国宪章精神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其三,在联合国提出“全球治理”口号下,不同文明互相尊重的原则不应是纸上谈兵,而应付诸实施。其四,美国和西欧大国在西亚北非的一系列行径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转嫁危机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而且动用军事手段。

如何看待世界格局“多极化”,也有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美国与中国共管世界“ G2论”。自从近几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和平发展取得骄人的成就并为克服危机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于是出现了所谓的“G2论”,亦即新两极世界论,乃至冒出“中国将统治世界”的“中国时代论”。这种论调的散布,一方面也许是要肯定曾经被邓小平称作“既是大国又是小国”的中国如今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另一方面不排除是在别有用心地制造新版“中国威胁论”。更应该强调指出的是,“G2论”歪曲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客观现实。笔者赞同一种看法,即美国战略理论界推出中美共管世界“G2论”,实质上是重新推出两极争霸格局理论,以图“一箭双雕”,既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从而让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美国领导西方世界共同加以遏制的理由,又可达到离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目的。

二是世界格局“无极论”及相关的“碎片论”。2008118,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外国驻法使节新年招待会上说,冷战结束后一度形成的“单极世界”局面已经结束,数年前流行的“超级大国”一词业已过时,未来30年至40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无独有偶,同一天日本《时事解说》双周刊发表题为《日益复杂的“无极”世界》文章,其中引证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的话,说目前世界上“缺乏出色领导国的现象”是一种“无极的世界”;当今世界不是走向有秩序的“多极化”,而是走向不稳定的“无极化”。随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于2009年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也提出了“无极时代”的概念。他认为民族国家的权力正在分散和下降,“美国优势”相对衰落之后,世界将进入一个“无极时代”。

与世界格局“无极论”相呼应,中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作“碎片论”的时髦提法。理由与上述“无极论”相同,称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这里包含着如何评价美国“衰退”的严重程度,亦即不应否认美国仍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它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野心及它所拥有的特殊的实现手段。的确,冷战结束2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10多年来,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表现形态有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八国集团实际上让位给二十国集团,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等等。但这些现象足以证明的不是“无极化”或曰“碎片化”,而是世界多极化在以新的形态继续深入发展。

三是“多极化停滞论”。持此观点者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世界存在“五大力量极”为依据,说“五极世界”中的日本、欧盟和俄罗斯都在向“中等强国沉沦”,而印尼、尼日利亚、南非、韩国、土耳其、墨西哥、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伊朗、加拿大、巴西等一批中等强国正在加速崛起,因此得出结论“多极化停滞并转向G2化”。这里的问题是:其一,尼克松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那时能看出“五大力量极”,不无远见,值得借鉴。其二,中国提出世界多极化的观点,并不限于而是超越尼克松的说法,是根据世界发展的新情况得出的新结论。这一点在《邓小平文选》中已有充分的反应。其三,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多彩多姿,与“停滞”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这里,笔者还想就世界格局的争议,以及什么是多极化问题,再说几句。“多极化”本是一个国际政治术语,意思是指存在和不断出现多种影响世界的力量或力量中心。曾几何时,有人还坚持说,物理学只有阴极和阳极、地球学只有南极和北极,哪有什么“多极”?可是他们不仅不用这一“论据”驳斥风靡一时的美国“单极世界”论,如今却又大谈起“新两极”来了。其实,多极化的“化”,是指的一种趋势和过程,多极化不等于说现在就已经最终形成了多极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其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也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