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突尼斯骚乱恐将引发更大乱局
03-31-2011 | 作者:李绍先
 

        20101217日,突尼斯中部城市西迪布吉德爆发群体性抗议,后蔓延扩大、愈演愈烈,最终迫使执政长达23年的本·阿里总统下台并出逃。突尼斯一直被视为“小康”国家,甚至是中等发达国家。近年来GDP年均增长近5%,人均GDP4000美元,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国家竞争力排行中位列非洲之首。但突尼斯在经济发展的光鲜外表下也潜藏着诸多深层问题。

        首先,失业青年成为主要社会不稳定因素。突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本来吸纳就业能力有限;政府又对私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管制过严,导致突私营部门就业远低于其他北非国家;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30%的大学生学习工程和技术,但突尼斯工业不发达,根本无法吸纳,1529岁人群失业率为30%,实际失业率高达52%。在此背景下,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宣泄不满,成为此次骚乱的中坚。

        其次,经济发展未能真正惠民。一是未能解决粮食、物价上涨等重大民生问题。突尼斯一直不能实现粮食自给,进口依赖度高达50%,加之近期世界粮价冲高,突尼斯食物价格从2010年年中开始持续上涨,终于迫使民众上街抗议,有评论直呼其为“粮食暴动”。二是地区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突地区发展差异大,呈沿海富、内地穷,北部大城市发达、中南部内陆城镇落后格局。此次事变源头西迪布吉德是突中部“因不能创造就业而凋敝、充满绝望”的典型城市。此外,本·阿里推行经济改革催生一批新贵阶层,垄断利益集团膨胀,底层百姓收入微薄,加之政府不断削减补贴,造成贫富鸿沟不断扩大。

       第三,政治和社会改革未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一方面,本·阿里长期实行个人专制和独裁统治,多党民主制徒有其表。本·阿里1987年上台,一再连选连任,甚至谋求终身总统。另一方面,核心统治集团腐败引发众怒。本·阿里家族及其朋党攫取大量垄断利益、生活奢华、贪污腐败,民怨载道。第一夫人莱拉生活奢华与家族腐败令全国震怒。抗议民众最终将矛头直指本·阿里,骚乱中民众打砸抢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总统家族财产。

       117日,格努西总理宣布新内阁名单,成立“清算贪腐和行贿受贿行为全国委员会”等3个专门委员会,并做出重大政治、经济改革承诺,但目前形势并不乐观。中东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时机不成熟,匆忙推进西方多党民主,往往引发动荡,并可能陷入长期政局混乱,伊拉克等国都是例证。而一旦出现乱局或推进所谓民主改革,就可能出现政治伊斯兰化,伊斯兰激进力量很可能将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突尼斯作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例通过人民抗议运动推翻权威政体的案例,影响广泛且正在发酵,其“示范效应”恐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连锁反应。近期,因失业、物价上涨等问题,约旦、埃及、阿尔及利亚、也门和毛里塔尼亚等国都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社会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