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沅
王沅:在全球化合作中,以市场为基础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是多方收益的过程。但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均等拿到利益,所以,要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如何管理全球化:在乌拉圭谈判时,采用的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到多哈回合谈判时,过程十分不顺,导致谈判搁浅。所以必须要转变管理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首先管理好自己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无论做什么,要考虑到对别人的影响。 在融资过程中,也要试图用全球化的眼光考虑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
赵振华: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2008年起,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2007年,GDP为13%,到2009年,GDP降为9.2%。大量失业人员出现。
中国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V”字型道路,到2010年,GDP达10.3%。
2011年,中国经济走势很好,但面临高通胀风险,通胀率始终在5%的高位徘徊。政府也采取了措施防控通胀:提高存贷款率。下半年通胀率可能会下降。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 陈凤英:中国是全球化的得益者,同时也使整个世界经济受益。2001年中国“入世”后,世界经济总量从32万亿增长到62.9万亿。 金融危机只是“中断”了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逆转其发展趋势。因此,危机后世界经济向深化发展,即从“无序”到“有序”,还有就是从“西方治理”到“东西共治”。 这次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全球治理的管理没有跟上国际格局的改变步伐,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完全脱节。上层建筑仍是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目前的经济基础已是一个东西共治的世界了。 虽然新兴国家逐渐兴起,但其管理水平还比较弱,因此,要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管理机制。G20是个好选择。
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毕吉耀
毕吉耀: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格局改革
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所占比重加大,因此,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治理结构的改革步伐也要加快。G20机制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在过去3年里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危机的深层因素没有消除,制约了世界经济复苏,所以结构改革仍需深化。
未来的改革应着重以下方面:
1、完善全球治理结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共同承担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但应该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2、加快改革国际货币价格政策体系。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如不变革,危机根源就无法消除。但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是导致欧债危机深化,美欧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影响了当前经济的稳定复苏。所以,必须加强金融创新和资本流动性,采取更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3、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G20是个好平台,危机严重时,各国可以采取统一政策。但当前宏观经济协调难度加大,要给市场一个稳定预期,使经济稳步增长。
4、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危机使保护主义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但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自由化贸易投资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责任推进改革,抵制贸易保护主义。